九游体育(NineGameSports)官方网站-最强体育平台

3个月8万人进山越野跑是下一个千亿规模生意?-九游体育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九游新闻 > 行业新闻

九游新闻

News

分类>>

3个月8万人进山越野跑是下一个千亿规模生意?

2025-07-06 00:26:5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3个月68场赛事、超8万人进山,越野跑赛事内容、地方文旅、装备消费正多点开花。

  公开信息显示,从6月-8月有超过68场越野跑赛事发枪,有长达168公里的,也有体验式的3公里,这些赛事分布在全国各地,涵盖了不同的地形和地理环境,如山脉、沙漠、湖泊等,总体参与人数预计超过8万人次。天气炎热,反而成就了中国越野跑的“高温经济”。

  越野跑的兴起,是近年来中国户外运动迅速增长的缩影。相比传统的路跑和马拉松,越野赛对选手的挑战性更高,对自然的亲近感更强,也更强调装备、线路、环境与协作。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对自然空间的渴望,越野跑逐渐成为城市中产阶层的重要休闲选择。

  与此同时,中国的越野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。经过近20年发展,一场越野跑赛事的成功举办,不再只是“办一场比赛”,而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行业生态,从野蛮生长转向专业发展,随着相关政策出台,越野跑这项融合自然、耐力、装备与意志的运动,即将成为又一个现象级“赛事经济”案例。

  3个月,68场赛事,8万人次,看起来是个很庞大的数字,但相比2019年,远远没有达到高峰。

  数据显示,在2020年前,中国每年越野跑赛事一度突破600场,然而高危项目认定与疫情的双重影响让赛事总数锐减,2024年国内越野跑赛事也只恢复了505场。

  但在社交平台上,越野跑赛事的热度要明显高于以往,赛事参与者的热情和内容传播力却持续升温,形成了“总量下降、热度上升”的新格局。

  “大家觉得越野跑越来越火,但其实不是赛事变多了,而是参与者更主动地表达了。”三夫赛事总经理章超慧这样说。与马拉松不同,越野赛更强调个人体验与自然对话,赛中风景、食物、跌倒与重启都可以成为社交网络中的热点内容。

  一方面,参与人群变得更加大众、多元化,以崇礼168越野赛为例,这项赛事即将在7月11日至7月13日举办第9届赛事,设置了8个组别。而2017年创立时,这项赛事只有3个组别。

  另一方面,目前国内越野赛正经历从“野蛮生长”到“规范治理”的转型期。赛事组织逐步向专业化靠拢,强制装备、安全流程、医疗配比等成为常规操作,行业标准也正在由协会与资深赛事方共同制定。以中国登山协会为主导的系列培训课程与标准文件,正在为整个行业奠定制度基础。

  相比马拉松,越野跑似乎更加具有“办赛经济性”——既不会过多干扰当地民众生活,办赛成本还可控,所以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找到三夫赛事,希望能在当地组织自己的越野跑赛事。中国越野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
  此外,在商业价值层面,越野跑赛事也在寻求新机遇。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报名费、品牌赞助和政府合作。

  “赛事要生存,必须走向市场化。”章超慧说。三夫赛事运营包括崇礼168、京津冀铁人三项、雄关330等多项赛事,能够直观感受到近年来大环境变化对赛事的影响,许多地方政府已经从“资金支持”转为“以资源换服务”,尤其在被列为“高危项目”之后,赛事成本节节攀升。从医疗急救到安保系统,再到搭建与视觉呈现,仅基础支出就接近预算总额的50%。

  “品牌赞助变得更挑剔,政府支持越来越少,报名费却不敢轻易涨。(选手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)”章超慧坦言,这要求赛事方必须建立更稳健的商业模式。赛事组织方需要从产品逻辑与用户体验出发,开发更完整的商业模型,吸引品牌与自来水流量。

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三夫赛事正在经历一次全方位的重构与扩张,从赛事运营、产业构建,到文化培训教育、人才培育,重新审视自己的布局。

  一是如何将现有赛事打造得更具“含金量”。从时间维度来看,在越野跑赛事领域,崇礼168超级越野赛已有一定的历史沉淀,已成长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组别最多、规模最大、影响力最强的群众参与型越野跑赛事之一,截至2024年,累计参赛选手总人数达57000余人,吸引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越野跑爱好者参与。

  作为全球越野跑赛事的标杆,UTMB一直是崇礼168学习的对象。两者在赛制规划上有诸多共通之处——比如同是冬奥会承办地、串联雪场资源、多起点路线设计、多组别设置,以及打造为期一周的节庆氛围等。

  “我们也从户外影展、行业论坛、博览会、早餐跑到亲子酷跑,和班夫、肯道尔等国际影展合作,基本上都在学习‘UTMB Week’的逻辑。”

  不过,崇礼168并不是一味“复制粘贴”,而是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化道路。赛事组织团队通过深度连接崇礼雪场资源,实现了山地资源的立体利用。路线中融入地方文化,如传统地名、食物补给、志愿者体系等,既借鉴国际经验,也在努力表达中国的山野文化。

  但从整体规模来说,两大赛事区别也非常明显,UTMB已实现商业IP闭环,与Ironman 集团——世界铁人三项赛事著名的主办公司联手打造全球系列赛;而崇礼168仍处在打造赛事品牌的阶段。

  二是探索“超级IP”。UTMB的商业体系高度成熟,从积分体系、全球系列赛布局到装备品牌联动,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闭环。它不仅是一场赛事,更是品牌平台、社群文化和内容工厂的集合体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越野赛事依旧分散,尚未出现一个能与之抗衡的“超级IP”。

  “我们也接触过部分平台型赛事,他们连报名系统、视觉模板都能统一,我们目前还是各做各的。”章超慧谈到,其中更棘手的问题是运动员评估体系缺失。

  在赛事标准、竞赛规程、赛道建设等方面,中国越野赛事尚未形成统一规范。“南北方组委会交流时会发现规则意识完全不同,有的地方连补给点都不标准。”

  章超慧坦言,“我们自己做赛事时会特别重视医疗救援和闭环保障,但行业整体水平参差不齐。”谈到这点,她特别提醒道,如果跑越野,还是要挑一下执行公司,因为越野跑还是有风险的一项运动。

  三是传播正确的越野跑文化。跑步界有句话叫“跑马的尽头是越野”,近年来马拉松的火热也带火了越野跑,很多小白第一次尝试越野跑就为自己上强度,既容易受伤也容易跑崩。未来的中国越野赛事,不能只满足于“让更多人跑起来”,更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山地运动文化生态。

  在章超慧的构想中,赛事应与体育教育深度结合。“我们现在不仅做比赛,还开始做培训,希望有一天能构建自己的认证机制,参赛者不是交钱就能报,而是有一个完整的评估系统。”她指出,这一体系会包括体能训练、自然认知、环保理念和文化传承,更健康、更科学地展开越野跑。

  同时,她还谈到了青少年培训,近两年青少年参与越野跑的热情持续高涨,“我们不是教孩子怎么跑快,是让他们理解人与山的关系、团队的意义和失败的价值。越野跑原本就不是人类日常生存的场景,正因如此,更要敬畏自然。”

  从更长远来看,中国越野跑赛事未来必将迈入“高质量发展时期”。从2022年以来的多项政策都指明了这点。

 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,能举办赛事的自然资源是丰富的,但举办一场高质量越野赛事,需要的不只是山和人,还要有“文化匹配与治理基础”,章超慧将其概括为“天时地利人和”。

  所谓“天时”,是指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山地资源,但长期以来,封山育林政策导致资源闲置,有徒步栈道的地方又因后期维护不力损坏严重,赛事落地难度大。“资源我们有,问题是能不能用。”

  “地利”涉及配套设施:交通、住宿、救援、通信、补给站,这些都是构建赛事体验的基础。“尤其是安全,强制装备检查、赛道标识设置、进出站引导都要专业。”

  “人和”指的是地方政府的认知与支持。“一些地方谈虎色变,一些地方无知无畏。”她举例,“好的赛事IP,需要地方政府有‘只此一城’的心态,而不是一年几场、品牌泛滥。”地方政府若能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、基础设施开放、志愿者体系配合,赛事落地的可持续性会大大提高。

  章超慧还提到,赛事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以“共建”模式为主。政府提供基础设施与市政资源,赛事公司则输出品牌、内容与组织能力。未来,她希望通过更完整的商业架构,实现赛事的“去依赖化”转型。

  “我们不是做一场比赛,而是构建一个体系。这个体系要让地方政府看见发展潜力,让品牌方感到传播价值,也要让普通跑者享受参与感。”

  从商业化、规范化、跨界合作到与在地文旅结合,处处是挑战,也处处是机遇,这便是当前中国越野跑赛事所面临的现状。

  最后,不免要回到一个更长远的话题——什么时候真正像霞慕尼(法国)一样,在赛道两旁能够看到很多人为选手加油?

  “中国越野跑到现在最多发展了20年,我们这批人算是第一代,至少还需要两代人的努力,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,建立起一个关于越野跑的文化共识。”最后章超慧这样说。

  当跑者一次次踏进山林,中国越野赛事的未来也在脚步间悄然成形。我们需要的或许不仅是更多比赛,而是一个更有温度、更具责任感、更懂山林的越野跑文化。

href=""

搜索